劉福來、孫樂年(劉媽媽)

撰寫日期: 2024/01/02
更新日期: 2024/10/17

劉福來先生1920年出生於山東陽谷,就讀空軍官校,因逢國共內戰成為流亡學生一路跋涉至四川,1949年來到臺灣才在此完成學業。他在屏東結識1934年出生於湖南陽的孫樂年女士,並進而交往。1952/3年劉伯伯調職於蟾蜍山旁的空軍作戰司令部工作,住進軍方配給的克難乙村房舍(後改名煥民新村)。同年劉伯伯與劉媽媽結婚,先是居住在78弄9號,後來改搬入17號,在這裡住了六十多年,直到2013年因眷改條例安置入住國宅。

剛搬進宿的房子僅約十坪,屋內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沒有廚房、衛浴。整間屋舍最初僅用木板建成,隔音差且屋頂上方還常聚集小青蛙。後來軍方派人來將每家戶的木板材拆除,改砌磚牆並建置天花板。隨著每戶人家的孩子出生需要較大空間,相鄰一整排的鄰居們自發請人來將房舍加蓋二樓,因家屋後方是山坡,需請人先將後方挖平,再把石頭鋪在上方加蓋樓層。爾後原家屋前方又加蓋了第三層,前後屋子便重新規劃廚房、客廳、衛浴,還有院子、圍牆。改建後的屋子有六個大房間,才讓一家七口都有寬敞的空間能使用。

劉伯伯在空軍作戰司令部的工作是負責雷達通信,管理飛機起降以及天氣狀況的飛行評估,上班地點就位在蟾蜍山上頭的雷達站。1969年退休後,他又繼續到新店、中和的公司工作,並於高職擔任電子科教師。喜愛閱讀、有著睿智處世哲學的劉伯伯非常關心時事,除會在筆記本中抄錄詩文與中外歷史,每天讀三份報紙後也做眉批、點評。他在閒暇之餘則喜歡寫書法、抄經書。

劉媽媽五歲時,隨擔任空軍第四軍區司令副官的舅舅一家人搭乘軍機來臺,婚後育有五位小孩。她除了照顧孩子也接許多打毛衣、繡花等家庭代工來貼補家用。劉媽媽很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與心性發展,當時家屋後方還未增建時,她會搬一張桌子放在後方空地上,孩子下課回家就一人一凳乖乖地圍坐在桌旁唸書。星期日她則會帶孩子們一起拿著小圓鍬抓蚯蚓,放入空罐頭來餵養在桶裡的小鴨。劉媽媽的手藝非常好,饅頭、包子、餅、牛肉麵等料理都讓人讚不絕口。

現雖然搬離了蟾蜍山,但劉媽媽還是常回到這裡參加課程、與老鄰居們見面。她很喜歡蟾蜍山的清幽環境,且一走出家門就能與鄰居們閒話家常,大家感情活絡,這是住在大樓裡每戶人家都關起門來各過各所欠缺的。

須澤、林桂蘭(須媽媽)
須澤先生1928年出生於上海,籍貫江蘇。1932年一二八事變舉家逃到漢口投靠伯父。高中時國共內戰,只好輟學入伍隨軍運送飛機及設備。須伯伯抵臺後先是到臺中水湳機場,1955年才任職於臺北空軍作戰司令部,住在部裡的簡陋鐵皮宿舍。1964年因為媒...
汪金榮(李媽)、李淳琳
李媽媽(汪金榮)為安徽人,與李伯伯(李春泰)相識結婚是經媒人牽線。1949年,夫妻兩人隨著軍隊一起從湖南坐船到臺灣;幾個月後,原擔任陸軍的李伯伯改報考空軍學校,考上後則到位在蟾蜍山的空軍司令部工作。
陳鎮渝先生
陳鎮渝先生,1940年出生於四川遂寧,國共內戰期間一家三代隨著擔任空軍管理相關職位的父親陳魁梧,於廣州乘坐軍用運輸機來到臺灣;大約在就讀臺東中學一學期後,因父親調職至臺北空軍作戰司令部而舉家搬遷到蟾蜍山,配給到與飛官同區的眷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