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原田、廖心湄(徐媽媽)

撰寫日期: 2024/11/25
更新日期: 2025/01/03

徐原田先生1940年出生,家族從祖父輩開始務農,從小便會協助農事;國中時就讀初級農校,高職就讀高級農校;畢業後服三年空軍兵役,一邊服役一邊準備普考;退役後等待放榜期間曾至山地農牧局及台灣電力公司梨山服務所工作,也曾在西屯水堀頭附近的國小當五年級代課老師;大約1967/68年通過普考後,在農業試驗所農藝系從事關於藥用植物方面的研究,為五等級職員。

徐伯伯與廖心湄女士(本名廖燕)小學的時候就認識,1961年兩人結婚後,輾轉於1968年搬到位在蟾蜍山的農業試驗所宿舍。位在山腰的宿舍區之前是豬圈,屋內有庭院及三個房間;1984年加蓋時,將原來的庭院區改為客廳及浴室。

當時臺灣研究藥用植物方面的人並不多,辦公室僅約三到五人。在農試所裡,徐伯伯的上司是從事藥用植物研究多年的前輩楊永裕博士。一開始他除了要學習化學與藥用方面的知識,也得學習用電腦輔助記錄。研究藥草時,徐伯伯會去外地採集或自己栽種。他常出差到臺灣各處,以及中國、東南亞等地引進新的種原,並在農試所的農場裡試種,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有收他帶回來的種原。2006年徐伯伯與團隊發表畢生心血研究編纂的《2006藥用保健植物——種原保存開發與運用》,書中記載許多重要的採集資料,種原保存開發與利用都是徐伯伯先設計,文字也是他自己寫。

徐伯伯於1984至1986年留職停薪,以農技團身分遠赴沙烏地阿拉伯輔導當地種植水稻和蔬菜等作物。此外,他常受邀演講和辦研討會,教過要考中醫的高中生,也曾在臺大農藝系授課;農業試驗所退休前被派去關西當主任指導藥草,做了七年,一直到2006年退休。

除藥草研究,徐伯伯也鑽研外丹功,每日晨昏都會練功。徐媽媽年輕時早上會去民族國中運動、跳舞,小孩都長大後她則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古亭教會松年大學上課,參與美術課程十餘年,於2019年博學第三級學程畢業。

蟾蜍山的環境空氣好,徐家在這裡住了幾十個年頭,和同一巷弄的這排鄰居感情非常好。因家裡三個小孩都是男生,徐伯伯與徐媽媽便收隔壁李家小女兒做乾女兒。天氣好、傍晚時,大家也常會坐在外面聊天。農試所遷至臺中霧峰後將宿舍土地改撥給臺灣科技大學,2022年宿舍被學校收回,徐家改遷到前軍眷宿舍煥民新村整建後的房子,即使現搬到山下也同樣會到隔鄰話家常。

馮朝程(馮爺爺)、林純娥(馮奶奶)、馮嫦慧(馮姐)
馮朝程先生(日本名中村)1922年出生於臺南下營,為蒙古人後代。他在日治時期是健美先生,屏東農專畢業後,在麻豆鎮公所工作時認識同年齡的麻豆人林純娥女士。兩人婚後育有四個小孩,兩女兩男。馮爺爺於1948年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稻作研究室擔任...
陳墀成(陳爺爺)
陳墀成先生出生於1929年,與家人住在芳蘭大厝三合院右側的租屋房裡。小時候他常在農業試驗所附近閒晃,光復後因日本人引介於1951年任職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7年陳爺爺與同是芳蘭老公館人的陳奶奶結婚,並於1958年搬遷到蟾蜍山半山腰,由...
許東暉(許伯伯)、黃和美(許媽媽)
許東暉先生1935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中興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他的論文指導教授黃正華先生對臺灣稻作發展有很大貢獻,1959年他便在教授的引介下到農試所上班。 1965年許伯伯與1941年出生的黃和美女士結婚。兩人婚後先是借住農試所主管在公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