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暉(許伯伯)、黃和美(許媽媽)

撰寫日期: 2025/07/08
更新日期: 2025/07/18

許東暉先生1935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中興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他的論文指導教授黃正華先生對臺灣稻作發展有很大貢獻,1959年他便在教授的引介下到農試所上班。

1965年許伯伯與1941年出生的黃和美女士結婚。兩人婚後先是借住農試所主管在公館附近的住所,以及二哥在溫州街的臺大宿舍;爾後搬到位於稻作研究室對面、緊鄰空軍作戰司令部圍牆邊的農試所宿舍。房舍由倉庫改建而成很克難,許伯伯一家住了四、五年後改搬到現位在濟南路的住所。

許伯伯的辦公室位在行政總大樓(今臺灣電力公司臺北市區營業處)過馬路到右側這一區,一半是稻作研究室,一半是雜糧研究室,還有一間國際植物交換中心。發展稻作技術、品種改良、栽培技術是許伯伯和同事馮朝成先生的主要任務。他們負責水稻保存,起碼有三千多種品種,從各國引進的品種會裝在罐子裡存放於低溫冷藏庫。每個品種都需仔細調查特性或抗病性等,許伯伯會和同事一一將品種分類並記錄特點、產量等,收錄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保存稻種誌》。為了提高種子發芽率,每三或四年就會把種子拿出來在田間裡繁殖,或依據需求進行雜交與選拔。除了育種還要需種試種,過程中每天要到田間巡視稻作生長情況。稻米越綠越好,得趁太陽升起前或下山後才能分辨其真實的顏色。

他主要參與的稻作研究包括台農61及67號。台農67號(蓬萊米)產量高,植物結實不易倒伏,可用機器收割且適合臺灣各地區栽培,解決北部稻米少量的問題,唯一缺點是不太抗病。許伯伯還和同事鄧先生共同研究台秈2號。他也在臺北改良場(舊址三重)擔任過場長,後因改良場整併,改任職作物改良課課長,除了水稻還負責麥、水果等作物。

因參與農技團,許伯伯曾至越南、宏都拉斯、巴拿馬、尼加拉瓜、海地、巴哈馬、印尼、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工作。1972至1974年間,他在沙烏地阿拉伯幫忙選擇稻種,將當地抗旱品種與臺灣品種進行雜交。種稻成功後還請親王前來見證,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也邀請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前去參觀,由許伯伯陪同說明。駐地期間許伯伯的母親過世。無法見母親最後一面是他一生的痛。除技術協助外,農技團也對外交做出實質貢獻。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沙烏地阿拉伯施行禁運石油予無友好關係之國家,許伯伯一行人受託向沙國官員們溝通、表達友好,最後認定中華民國為友好國家。時任費瑟國王亦讚賞農技團,認為「沙漠變良田是中華民國的功勞」,進而建交。在海地工作時,許伯伯完成對海地總統的承諾,讓稻米產量達標,並於1996年7月5日與宋勳場長獲海地總統浦雷華接見及致謝。許伯伯退休後到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工作,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增進彼此間的經濟關係。

許媽媽畢業於省立護理專科學校,後留校任教並帶職讀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國防醫學院研究所。退休後她回校當義工,幫忙整理校史。1989年,她參與成立財團法人藹諸護理文教基金會,旨在培養護理人員、改進護理教學及鼓勵學術研究。2004年她獲教育部頒發資深優良教師獎,2006年獲衛生署頒發「功在護理」卓越貢獻獎與瓷像南丁格爾獎座。除了專業傑出表現,許媽媽亦能妥善兼顧家庭、親力侍奉公婆,其孝行賢德於1978年當選行政院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許伯伯和許媽媽投入工作四十餘年,他們提到年輕時並不覺得累,現在回想覺得不可思議,但認為人生來到社會上,就是要做有意義的工作。

馮朝程(馮爺爺)、林純娥(馮奶奶)、馮嫦慧(馮姐)
馮朝程先生(日本名中村)1922年出生於臺南下營,為蒙古人後代。他在日治時期是健美先生,屏東農專畢業後,在麻豆鎮公所工作時認識同年齡的麻豆人林純娥女士。兩人婚後育有四個小孩,兩女兩男。馮爺爺於1948年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稻作研究室擔任...
陳墀成(陳爺爺)
陳墀成先生出生於1929年,與家人住在芳蘭大厝三合院右側的租屋房裡。小時候他常在農業試驗所附近閒晃,光復後因日本人引介於1951年任職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7年陳爺爺與同是芳蘭老公館人的陳奶奶結婚,並於1958年搬遷到蟾蜍山半山腰,由...
杜承家、謝錦松(杜奶奶)、杜政治(杜老師)
杜承家先生(日文名森秋彥)出生於1909年,為大臺北大稻埕人。1925年他前往日本東京就讀高中,後來直升私立日本大學進醫學院,就學期間認識就讀牙醫的謝錦松女士(日文名森松江),並進而交往結婚。因需回到臺灣打理產業,杜爺爺先是輟學,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