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朝程先生(日本名中村)1922年出生於臺南下營,為蒙古人後代。他在日治時期是健美先生,屏東農專畢業後,在麻豆鎮公所工作時認識同年齡的麻豆人林純娥女士。兩人婚後育有四個小孩,兩女兩男。馮爺爺於1948年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稻作研究室擔任技佐。全家搬到臺北後入住永康街85巷的農試所宿舍,他則騎腳踏車穿過臺大去上班。
馮爺爺研究種稻、育種雜交,以及示範稻種,也經常出差至嘉南地區勘察水稻。他和同事許東暉先生將品種一一分類並做註記,完成《臺灣省農業試驗所保存稻種誌》,詳細記錄稻作的高度、產量與特點。
1966年左右,馮爺爺跟隨農耕隊派駐國外二十年,曾到非洲、菲律賓、宏都拉斯等地,當時的薪水每月約1261美金。他多次因收成率獲獎,直到六十五歲才回國。他駐外期間馮奶奶曾短暫赴宏都拉斯一起生活約三年。馮爺爺與馮奶奶在國外期間有多封家書往來,字字句句滿是對家人的掛念與叮囑,信中也描述種稻緊張忙碌的過程、同事間的相處,期間還生病、腳傷;除此之外也提到會參加節慶舞會,閒暇時聽聽家裡寄來的錄音帶,用家裡寄來的食材煮料理以解鄉愁,偶爾也會看看電影喝杯啤酒,以及參加隊裡的團體活動乒乓球賽。馮爺爺有獵槍執照,曾帶大女兒馮嫦慧到新店深山打獵回家加菜,派駐國外時也常去郊外打野鳥。
馮家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馮爺爺的薪水不夠支付全家開銷,曾文家職畢業的馮奶奶則做衣服賺錢貼補家用,作家陳若曦的母親常請她縫製衣服,黃俊雄的布袋戲服也委由她製作。為增加收入家裡也養雞,拿雞蛋去路邊賣,馮奶奶有次為了躲警察,跑時蛋都破了,後來就在一家雜貨店裡寄賣。
因家境清寒為賺取學雜生活費,馮姐從小學開始,十年間每逢寒暑假會去農試所工讀,協助播種插秧、割稻、用擔架運稻去廣場曬,也在實驗室協助登錄、早中午三次到溫室裡量溫度。實驗稻子在溫室裡分別用不同化學物質種在盆子裡,需觀察記錄其生長情形。她也協助影印裝訂等庶務,聰慧的她做事有想法,會動腦運用技巧讓繁瑣的事情事半功倍,有效率地完成。當時的主管黃正華先生剛從美國返國述職,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教她英文字母及萬國音標。
馮姐就讀龍安國小時,有次分享會要求學生帶特殊東西到學校,父親就給她十管裝有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稻米,這些管子後來還送給學校珍藏。馮爺爺有時會帶著小孩一起去稻作研究室為試管中的種子換水催芽,他曾稱讚孩子們為「顧稻小天使」,對臺灣的稻米生產小有貢獻。馮家每個人都愛吃米食,馮姐認為應該是跟父親的職業有關。
位在永康街的宿舍因土地銀行收回,改在師大路105巷建公寓讓員工購買,馮爺爺買了一戶,後來退休定居臺南,就將房子賣掉。馮爺爺退休後只要到臺北,就會帶易記的紅燒牛肉去蟾蜍山的農試所宿舍找以前的同事。
手藝佳又極具巧思的馮爺爺,在國外時常親手打造桌椅家具,退休後也製作精美的音樂盒送給曾孫女。他寫得一手好字,小孩們都曾幫忙磨墨;他每天打開《聯合報》讀到喜歡的新聞,就用毛筆抄寫。
成功大學畢業的馮姐曾擔任衛理女中英文教師,她善於書寫成長記憶、日常生活所見,文筆誠摯溫暖,多篇文章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筆下對父母的思念也帶出她記憶中的農事所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