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墀成(陳爺爺)

撰寫日期: 2025/07/08
更新日期: 2025/07/18

陳墀成先生出生於1929年,與家人住在芳蘭大厝三合院右側的租屋房裡。小時候他常在農業試驗所附近閒晃,光復後因日本人引介於1951年任職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7年陳爺爺與同是芳蘭老公館人的陳奶奶結婚,並於1958年搬遷到蟾蜍山半山腰,由豬舍改建的農試所宿舍,位在山坡上一排宿舍的最邊間。兩人育有三女一男,後來因年紀大及房屋老舊,於2004年9月搬離宿舍。

陳爺爺的辦公室位在行政總大樓(今臺灣電力公司臺北市區營業處)過馬路到右側這一區。在農藝系他先是研究纖維作物與各種雜糧,包括抽取黃麻纖維供做麻袋外銷;1962年雜糧作物研究室成立,他與主管林興、同事林慶雨三人組成研究團隊,專門研究花生品種改良與栽培法。

因為雜交得趁太陽出來前完成,那時候受精率比較高,陳爺爺每天清晨就去上班做品種交配。雜交育種後還要歷經分離、選拔、品系試驗、區域試驗,手續步驟繁多,培育需要十年的時間。當時農試所有計畫地收集引進全世界大部分的品種,這也讓陳爺爺與團隊育成了台農四號,這是臺灣第一個雜交育種而成的花生品種,其最初是做花生油用,後來才偏食用。早期煮菜都用菜籽油、豬油,花生油比較香但比豬油貴很多,用途比較特殊。

在農試所還需進行地方試驗,主要參考產量值,看哪個品種適於哪個地方,例如黑金剛花生不是農事所培育出來的,而是將收集而來的品種拿到南部如北港試種而得。花生試驗主要在中南部、嘉義以南,這些地區的砂土比較好,陳爺爺常要去這些地方出差。

團隊除了在研究室分析品種油分,還得做生物統計、編臺灣雜糧作物的書。陳爺爺每天都在做分析、校對,任職期間與團隊發表多篇學術研究,包括編寫《落花生品種名錄》(1964)。他也曾帶小孩去辦公室幫忙校對實驗專書,第一校他先看有沒有錯字,第二校就由小孩幫忙核對標記號處。實驗室裡還有冷倉庫和沖洗相片暗房,他也很喜歡攝影。

陳爺爺曾到模里西斯兩年,擔任農技團技師於當地進行栽培、指導種花生。他在農事所工作了三十三年,1984年退休之後繼續經營自動化控制公司。

農試所畜產系於1958年搬離蟾蜍山,陳家姊妹常到對面光山上的原畜產系木造建築裡玩,進去時還看到內部陳列的毒蛇標本。這棟建築在陳家於2004年搬離後也被拆掉了。

陳爺爺以前會在瑠公圳游泳,從上排游到和平高中。他和同學還會到寶藏巖後面環河那裡游泳,比賽看誰游得快。

陳家與相隔一棟的林家感情非常好,當時從62弄古道方向往上是一斜坡道,為方便進出,兩位爺爺便於1960年初自掏腰包請結拜的研究室技工們來築土石梯。兩家的小孩年齡相近都念銘傳國小,常玩在一起,每天就在住家後面相連通的小路跑來跑去。

陳奶奶很會滷肉,尤其是滷豬腳;她還會煮瓜子雞湯,且一定要用日光牌的花胡瓜。農曆4月19日,公館這一帶會有拜拜殺豬公迎神,家裡也會設宴請親朋好友,辦桌餐宴則由隔壁林爺爺掌廚。這樣的習俗後來則改成光復節時舉辦,但在1980年左右就突然間沒有了。

馮朝程(馮爺爺)、林純娥(馮奶奶)、馮嫦慧(馮姐)
馮朝程先生(日本名中村)1922年出生於臺南下營,為蒙古人後代。他在日治時期是健美先生,屏東農專畢業後,在麻豆鎮公所工作時認識同年齡的麻豆人林純娥女士。兩人婚後育有四個小孩,兩女兩男。馮爺爺於1948年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稻作研究室擔任...
許東暉(許伯伯)、黃和美(許媽媽)
許東暉先生1935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中興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他的論文指導教授黃正華先生對臺灣稻作發展有很大貢獻,1959年他便在教授的引介下到農試所上班。 1965年許伯伯與1941年出生的黃和美女士結婚。兩人婚後先是借住農試所主管在公館附...
杜承家、謝錦松(杜奶奶)、杜政治(杜老師)
杜承家先生(日文名森秋彥)出生於1909年,為大臺北大稻埕人。1925年他前往日本東京就讀高中,後來直升私立日本大學進醫學院,就學期間認識就讀牙醫的謝錦松女士(日文名森松江),並進而交往結婚。因需回到臺灣打理產業,杜爺爺先是輟學,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