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家、謝錦松(杜奶奶)、杜政治(杜老師)

撰寫日期: 2024/11/25
更新日期: 2025/01/03

杜承家先生(日文名森秋彥)出生於1909年,為大臺北大稻埕人。1925年他前往日本東京就讀高中,後來直升私立日本大學進醫學院,就學期間認識就讀牙醫的謝錦松女士(日文名森松江),並進而交往結婚。因需回到臺灣打理產業,杜爺爺先是輟學,1936年再與家人遷往日本,於名古屋修習養雞等鑑別師和白痢檢定師資格;兩年學成後搬回臺灣,在桃園龜山過溪蓋雞舍。杜奶奶出生於1907年,為苗栗客家人,曾在臺大當過護士,後來隻身到日本留學。夫妻倆共育有十位小孩,男女各半,其中五位在日本出生,五位在臺灣出生,而在民族國中教書的杜政治老師排行第八。

杜爺爺在過溪開設臺灣種禽繁殖場,引進日本養雞業技術、鑑別術(看孵化小雞公母的技術),以及獸醫的醫學常識。他是將鑑別術引進臺灣的第一人。二戰快結束前,因為資源匱乏,杜爺爺的養雞場停業,戰後1947年前他透過李讚生先生介紹,到農業試驗所養雞場工作,擔任技士。除了專門從事養雞研究,他也曾在克難甲村(現公館國小)附近的兔仔寮飼育兔子、天竺鼠、白老鼠等。

除了白色的生蛋雞,杜爺爺還養黑白相間的蘆花雞、咖啡色的鹿島紅。蘆花雞分為肉食和蛋食雞兩種,鹿島紅都是肉食雞。現今的民族國中操場,以前是養雞場;今大客廳前的廣場也是農業試驗所養雞場的一部分,一邊養火雞,一邊養北京鴨,都是從美國引進來的新品種。杜爺爺也輔導屏東、臺南、宜蘭等地的雞場。1950年代初,因農業試驗所畜產系改組,杜爺爺改到臺南新化工作直到退休。他退休後還持續在桃園龜山的家繼續飼養雞禽,可說是將一生投入於養雞業。

杜家分配到的農試所宿舍一開始位在蟾蜍山半山坡處,119巷62弄3號,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物。最初此屋為該區域的獨戶,周邊沒有房舍,屋旁有一棵高大的桑葚樹,杜老師小時候常爬上樹採桑葚。而對面山坡上有一排椰子樹,他與鄰居小孩們會將葉托與葉片剪開,然後爬上山坡用葉托當座墊滑草。1949年,杜老師約八歲時,改搬遷至119巷82號的宿舍,他每天經過瑠公圳或經由舟山路走到大安國小。瑠公圳是杜老師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宿舍大概是在杜老師服完兵役,約1961年時退掉,屋舍也隨即被拆除。雖然搬離宿舍,但杜老師對蟾蜍山聚落有著極深的情感,大學畢業後便申請到民族國中擔任歷史老師直至退休。他對這裡的生活記憶與周遭地景環境的印象十分深刻,2023年更手繪《水岸人家》長軸畫作,再現1950年代他居住於蟾蜍山時的生活景象。

馮朝程(馮爺爺)、林純娥(馮奶奶)、馮嫦慧(馮姐)
馮朝程先生(日本名中村)1922年出生於臺南下營,為蒙古人後代。他在日治時期是健美先生,屏東農專畢業後,在麻豆鎮公所工作時認識同年齡的麻豆人林純娥女士。兩人婚後育有四個小孩,兩女兩男。馮爺爺於1948年進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稻作研究室擔任...
陳墀成(陳爺爺)
陳墀成先生出生於1929年,與家人住在芳蘭大厝三合院右側的租屋房裡。小時候他常在農業試驗所附近閒晃,光復後因日本人引介於1951年任職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7年陳爺爺與同是芳蘭老公館人的陳奶奶結婚,並於1958年搬遷到蟾蜍山半山腰,由...
許東暉(許伯伯)、黃和美(許媽媽)
許東暉先生1935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中興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他的論文指導教授黃正華先生對臺灣稻作發展有很大貢獻,1959年他便在教授的引介下到農試所上班。 1965年許伯伯與1941年出生的黃和美女士結婚。兩人婚後先是借住農試所主管在公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