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媽媽(汪金榮)為安徽人,與李伯伯(李春泰)相識結婚是經媒人牽線。1949年,夫妻兩人隨著軍隊一起從湖南坐船到臺灣;幾個月後,原擔任陸軍的李伯伯改報考空軍學校,考上後則到位在蟾蜍山的空軍司令部工作。一開始還未分配到宿舍,得用一個月十五斤的米為租金在公館附近租屋,約1951年,才住進克難丙村。軍眷宿舍為約四坪大的小屋,只有一扇窗,材質簡陋、牆壁傾斜,因沒水沒電,得在外頭燒煤球,用三塊磚蓋灶燒飯,家裡用水到隔壁家門前取水,其他清洗就直接到村子口的瑠公圳裡解決。直到有次一個颱風吹走丙村的許多屋頂,司令部派人來重建房舍,翻新後的房子有了磚瓦砌牆以及欄杆,變得堅固不少,門前也多了塊水泥地空間。隨著五個小孩接續出生與長大,小空間已不夠住,李伯伯退休後,便用退休保險金加蓋了二樓,一家七口才有更大的空間。
在女兒李淳琳里長的記憶中,父親主外、母親主內。父親個性開朗,喜歡結交朋友,總是穿戴整齊、皮鞋擦亮、梳油頭、噴香水才會出門;而母親則是相當辛苦地分擔家計與操持家務。
李伯伯當時的月薪只有三百多元,為了貼補家用,,李媽媽在鄰居介紹下到外國夫妻家幫忙煮飯,還帶毛線回家打毛衣,因而女兒印象中的媽媽總是在織著毛衣。一件毛衣可以賺五十元,李媽媽堅持一天打一件,並省吃儉用地養大四個孩子。家裡絕對不吃外食,早餐用前一天的剩飯泡上開水配上酸菜、蘿蔔乾作為一餐,並且讓全家大小上班或上課都帶上便當。
其實李媽媽手藝精湛,外國夫妻喜歡她燒的中國菜,尤其是水餃,甚至在即將返回其家鄉時還詢問李媽媽能否能同行。家人的最愛則是將配給的黃豆泡水後與牛肉一起熬煮的佳餚;春捲、滷牛腱、什錦菜也都難不倒她,還跟隔壁蔣媽媽學會包粽子。來自南方的李媽媽原本並不擅長北方菜,是隨著慢慢摸索而成了拿手料理,反轉了年輕時李伯伯常笑說的「南方人不會做北方菜,不會煮水餃,不會桿麵」。
李伯伯過世得早,李媽媽一肩扛起重擔;現今,孩子們各自都成家立業,李媽媽也隨著眷改搬離蟾蜍山入住國宅大樓。談起過往,她提及以前日子雖然苦,但大家都一樣苦,鄰居們會互相幫忙,現在雖然住在大樓裡,但卻覺得有些孤單,好險以前的鄰居常常還會電話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