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細福先生1937年出生於桃園新屋,於桃園高職農業園藝科畢業後參加就業特種考試,1956年底被分派到農業試驗所從事植物病理與菇類的研究工作。宋伯伯與來自中壢的劉秀春女士在農試所禮堂結婚後,於1960年遷入蟾蜍山半山上,由雞舍、豬舍改建的農試所宿舍,1962年再移居位在大馬路旁的76號宿舍。1977年農試所遷至臺中霧峰,宿舍土地改撥給臺灣科技大學,2022年宿舍因學校要收回,改遷到前軍眷宿舍煥民新村整建後的房子。
農試所76號宿舍的牆壁原是用竹籬裹上泥巴有許多坑洞,宋伯伯先請人整修後才入住。室內格局為兩個房間,以及後方一個類似陽臺的小空間。房子配有廁所但狹小簡易,還得拉水管沖洗,後來才改為化糞池。等孩子漸漸長大,原本空間已不敷使用,1971年經申請核准後,宋家就在左旁增建一間十五坪的房舍。宋家的院子天天拔草,整理得很乾淨,曾被表揚為清潔模範戶。當時宋伯伯的母親也一起住在這裡,她會在院子裡種菜,種芭樂、枇杷、向日葵及好多瓜類。房舍旁還有株孔雀椰子,下方莖幹基部會叢出很多分株,常有插花老師來要。持家的宋媽媽還響應時任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倡導的「客廳即工廠」政策,在宿舍內設多臺毛線編織機具,從事編織家庭代工並外銷。此外,當時家戶有配給麵粉,農試所與農復會教做麵條、做餃子,宋媽媽也跟著學。2016年颱風吹倒了側面圍牆,經好蟾蜍工作室發起「重建老牆」行動,於隔年春天重新砌起磚牆。
宋伯伯在農試所先與同事胡開仁先生進行西瓜蔓割病的研究,兩人又陸續研究洋菇,成功培育後於1970年代為臺灣創造出驚人的經濟奇蹟;之後則還有木耳、香菇、草菇等的培育。宋伯伯在農試所研發及推廣各類菇蕈的養殖,包括發明菇類太空包養殖方法,以及研究雞肉絲菇超過五十年。雖然到現在雞肉絲菇還無法透過人工培育出,但因此菇與黑翅白蟻的共生關係,他亦於部落格發表多篇記錄白螞蟻生老病死的文章。
宋伯伯也參與籌劃霧峰農會規劃的菇類文化館,並將自己田野採集的照片與推廣影片全數捐予博物館。退休後的他仍繼續指導洋菇研究,擔任2018年世界花卉博覽會菇類展示的顧問,並受聘擔任農委會百大青農輔導計畫的指導員,一生致力於農業研究,並持續傳承研究技術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