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爺爺為河南羅山人,於河南大學修習植物病理學系。畢業之後坐船來到臺灣,他原先進入茶業與糖公司工作,之後轉職到農試所。 胡奶奶則是因為戰亂,隨國民政府全家來臺,經由父親同學介紹認識了胡爺爺,兩人因為是河南同鄉而順利地結婚。胡奶奶負責大部分家庭照顧的工作,胡家牆上掛的家訓便是由胡奶奶親手書寫,雖然冠上胡爺爺的名字。胡奶奶在銘傳國小當老師,蟾蜍山有很多小孩都是他的學生。
胡爺爺與胡奶奶婚後搬進距離農試所不遠的74號處所,這裡原先是日式宿舍,總共有三間房,早上的榻榻米客廳,到了晚上被子一鋪,便成了胡家三兄妹的睡房。直到1973年,胡家搬遷到空間較大、有院子的70號處所。這裡最早是農試所養雞、鴨的倉庫供畜牧系研究用,蓋成房子後成為民防局指揮部韓隊長的住所,後來胡爺爺等他遷出後才搬進來。
胡爺爺被稱為臺灣洋菇之父,當年他有感於洋菇要從國外進口,若臺灣能自己種植洋菇,除了幫國家賺取外匯,也可幫助推廣農業、改善農民生活。因此他於1953年,自己拿出相當兩個月的薪水二十美元,委請留美同仁張天定先生,從密西根州把洋菇的菌種寄回臺灣,進行研究培養。他在金瓜石培育了半年之久,發現洋菇只要在空間足夠的陰暗處便能成功養殖。試驗成功後胡爺爺將培養方法製成小冊、辦理研習會,約於1956年開始將種植技術推廣給全臺灣農民,這使得臺灣洋菇能夠製成罐頭,成功外銷國外。當年臺灣一躍成為世界生產外銷洋菇最多之地區,最高產量曾年達四百二十萬箱,爭取外匯一億美元以上。
胡爺爺的研究室就建在農試所旁,內部空間不大,一整排的實驗架上放置許多試驗品,在這個看似單純的空間,讓他孕育出臺灣洋菇的養殖傳奇。有時胡爺爺會將實驗室洋菇採收後棄置的堆肥帶回家中,散鋪在自家的院子中,因此家中花圃的花開得非常鮮艷,院子的樹木也非常茁壯。
胡奶奶提到以前家門前有小河(瑠公圳)、柳樹、青草,常出現螢火蟲和蜻蜓,這樣的自然景象特別漂亮。住家門口院子以前較大、魚池也比現在大四倍,小孩可以在旁打乒乓球、打棒球。而現今臺科大原是一大片灌溉農田,胡家兄妹小時候會一起抓蝦、抓泥鰍。除了到瑠公圳與臺科大原址的農田玩,他們也常會在課餘時間前往巷口的雜貨店玩抽抽樂。現今,因為道路拓寬計畫,不只魚池縮小,連瑠公圳都消失了。胡爺爺與胡奶奶的兒女希望保存長久以來生活的記憶之處與居所,因而投入先前的蟾蜍山聚落保存行動。